12月11日上午,在馬德里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期間,來自國際組織、政府、智庫的多位全球適應委員會委員、專家齊聚中國角,參加了由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全球適應中心中國辦公室、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角唯一一場聚焦適應氣候變化的主題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愿景與對策高端論壇”,共議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的愿景、挑戰與對策,呼吁國際社會重視適應氣候變化,把適應放到公約進程和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位置。
致辭環節由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主持,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女士致辭。趙英民在致辭中表示,氣候變化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有效適應氣候變化、保障社會經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是各國面臨的重要任務。他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把適應氣候變化作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并愿同有關各方加強應對氣候變化交流與合作,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圖為趙英民在“適應氣候變化的愿景與對策”高端論壇致辭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女士感謝中國政府舉辦本次適應氣候變化論壇,贊賞中國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她指出,越來越多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化為自然生態系統帶來風險,同時為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不利影響,適應氣候變化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緊迫挑戰。她呼吁加強綠色氣候基金籌資,為發展中國家制定適應規劃、實施優先適應行動提供支持。
圖為埃斯皮諾薩女士在“適應氣候變化的愿景與對策”高端論壇致辭
主旨發言和圓桌討論環節由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徐華清主持。全球適應中心首席執行官Patrick Verkooijen教授從認知、規劃和投資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快適應氣候變化的途徑,并提出政府應在適應氣候變化中發揮主導作用。世界資源研究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Andrew Steer先生通過數據和案例說明了適應氣候變化投融資具有高經濟收益,提出從2020年到2030年,在全球早期預警系統、氣候適應性基礎設施、水資源管理等五個領域共投資1.9萬億美元可以帶來約7萬億美元的凈收益。英國環境署署長Emma Howard Boyd女士強調了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以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重要意義,表達了愿與中國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合作的意愿。適應基金主任Mikko Ollikainen先生介紹了適應基金已投入的7.2億美元、100個適應項目情況,包括減少災害風險、食品安全、農業、水資源管理、農村發展等多個領域。全球環境基金(GEF)首席執行官Naoko Ishii女士提出要從實際需求出發,兼顧減緩與適應目標,將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規劃有機整合,并要發揮商業部門在適應行動中的重要作用。
在圓桌討論環節,五位專家分別從投融資、科技支撐、實施路徑、城市行動、認知與規劃等方面交流了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經驗與進展,分析了推動適應工作的挑戰與對策。亞洲開發銀行氣候變化首席專家呂學都介紹了亞行對項目進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采取適應措施的經驗,并從把氣候金融納入規劃目標和提高認知水平兩方面提出建議。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黃晶主任提出了通過科技支撐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的建議:通過技術先導開發針對不同領域的適應技術,通過綜合集成形成跨領域跨行業的協調,通過整體推進將技術、制度、市場相結合起來。中國農科院適應創新團隊首席許吟隆教授提出了從科學認知到適應措施的實施路徑:通過氣候資源利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轉型,來應對氣候變暖趨勢、頻發的極端氣候事件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社會經濟后果。C40全球治理與伙伴關系主任Andrea Fernandez博士提出“氣候風險是本地問題”的理念,介紹了C40推進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經驗和在中國開展氣候行動規劃項目。世界資源研究所全球氣候適應項目副主任Rebecca Carter博士從提高認知、制定規劃、加強融資等角度分享了經驗和看法,提出規劃向實施方案轉變的過程中六個方面關鍵要素。
圖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愿景與對策”高端論壇 活動后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