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統計考核與報告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序言+目錄+摘要)

    來源:國家氣候戰略中心     時間:2020-03-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序言+目錄+摘要)

    200410月)

     

    全球氣候變化是目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它不僅會對全球環境和生態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涉及人類社會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等社會經濟的諸多領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以下簡稱《公約》)中明確規定,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它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后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行動對付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提供溫室氣體各種排放源和吸收匯的國家清單;制訂、執行、公布國家計劃,包括減緩氣候變化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促進減少或防止溫室氣體人為排放的技術的開發應用;增強溫室氣體的吸收匯;制定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計劃;促進有關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交流;促進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教育、培訓和提高公眾意識等。

    根據《公約》的規定,每一個締約方都有義務提交本國的信息通報,包括溫室氣體源與匯國家清單,為履行《公約》所采取的措施和將要采取措施的總體描述,以及締約方認為適合提供的其他信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自己所承擔的國際義務,組織國內有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工業企業等有關機構的官員和專家,根據《公約》第二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有關非附件一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開展了編寫國家信息通報的工作。經過近百個單位400多位專家近3年的努力,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報告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反復修改,并報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討論通過后,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

    經中國政府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分為國家基本情況,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措施,氣候系統觀測與研究,宣傳、教育與公眾意識,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需求等章節,基本上反映了中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國情。根據公約的有關規定,本報告給出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為1994年數據,其他章節有關現狀的描述一般截止到2000年,部分內容延伸至2003年。另外,本報告所涉及的內容和全國性數據,除行政區劃、國土面積和其他特別注明的以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中國愿意與國際社會一道,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政府核準《京都議定書》,充分顯示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意愿和決心。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承諾的義務,也希望國際社會對報告中提出的技術和資金需求給予充分的考慮,以進一步增強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

     

    摘要

    第一章 國家基本情況

    1.1 自然條件與資源

    1.2 人口與社會

    1.3 經濟發展

    1.4 主要行業概況

    1.5 國家發展戰略和目標

    1.6 編制國家信息通報的機構安排

    第二章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

    2.1 中國溫室氣體清單報告范圍

    2.2 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方法

    2.3 1994 年溫室氣體清單

    2.4 清單的不確定性

    2.5 影響未來排放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

    3.1 評估方法與模型

    3.2 中國氣候變化特征

    3.3 水資源

    3.4 農業

    3.5 陸地生態系統

    3.6 海平面變化與海岸帶及近海生態系統

    3.7 適應措施

    3.8 不確定性及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第四章 與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措施

    4.1 綜合政策和措施

    4.2 能源工業

    4.3 能源節約

    4.4 工業

    4.5 建筑節能

    4.6 交通運輸

    4.7 農業

    4.8 林業

    4.9 城市垃圾處理

    4.10 國際合作

    第五章 氣候系統觀測與研究

    5.1 氣候系統觀測的現狀

    5.2 氣候系統觀測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設想

    5.3 氣候變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5.4 氣候變化研究的主要成果

    5.5 氣候變化研究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

    第六章 教育、宣傳與公眾意識

    6.1 教育與公眾意識提高

    6.2 宣傳與公眾意識提高

    6.3 展望

    第七章 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需求

    7.1 編制國家溫室氣體清單

    7.2 減緩與適應

    7.3 能力建設需求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它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后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公約》要求所有締約方提供溫室氣體各種排放源和吸收匯的國家清單,促進有關氣候變化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交流。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組織國內有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等有關單位的官員和專家,根據非附件一國家信息通報編制指南,編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本報告所涉及的內容和全國性數據,除行政區劃、國土面積和其他特別注明的以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一、國家基本情況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毗鄰的海域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和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是中國氣候的兩大特征。中國降水的時空變化顯著,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地區差異很大。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三個明顯的階梯,山地、丘陵和高原約占總面積66%。中國的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約為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994年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19850萬人,就業人員總數為67455萬人,三次產業就業人員之比為54.3:22.7:23.01994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為28.5%2000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2%

    中國是一個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不平衡。199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6759億元,人均僅為3901元,三次產業的結構為20.2:47.9:31.91994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1221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496元。1994年中國人均生活電力消費為72.7千瓦時。 1994年中國東中西人均GDP之比為1:0.59:0.44

    二、國家溫室氣體清單

    1994年中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范圍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及城市廢棄物處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報告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三種溫室氣體的排放。

    能源活動清單報告的范圍主要包括:礦物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排放;煤炭開采和礦后活動的甲烷排放;石油和天然氣系統的甲烷逃逸排放和生物質燃料燃燒的甲烷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清單報告的排放源包括:水泥、石灰、鋼鐵、電石生產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己二酸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農業活動清單報告的范圍主要包括:稻田、動物消化道、動物糞便管理的甲烷排放;農田、動物糞便的氧化亞氮排放。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活動清單報告的范圍主要包括:森林和其他木質生物碳貯量的變化,以及森林轉化為非林地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城市廢棄物處理清單報告的范圍主要包括: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的甲烷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生產廢水的甲烷排放。

    1994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基本采用了《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1996年修訂版)》(以下簡稱《IPCC清單指南》)提供的方法,并參考了《IPCC 國家溫室氣體清單優良作法指南和不確定性管理》(以下簡稱《IPCC優良作法指南》)。清單編制機構基于對中國的排放源界定、關鍵排放源確定、活動水平數據可獲得性和排放因子可獲得性等情況,分析了IPCC方法的適用性,確定了編制1994年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技術路線。

    根據清單估算結果,1994年中國二氧化碳凈排放量為26.66億噸(折合約7.28億噸碳),其中能源活動排放27.95億噸,工業生產過程排放2.78億噸,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部門的碳吸收匯約4.07億噸;甲烷排放總量約為3429萬噸,其中農業活動排放1720萬噸,能源活動排放約937萬噸,廢棄物處理排放約772萬噸;氧化亞氮排放總量約為85萬噸,其中農業活動排放約78.6萬噸,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約1.5萬噸,能源部門排放約5.0萬噸。按照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提供的全球增溫潛勢數據計算,1994年中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36.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分別占73.05%19.73%7.22%

    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清單估算結果的不確定性,重點加強了數據、方法和報告格式等幾個方面的工作。在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方面,盡可能采用官方的統計數據,并配合進行抽樣調查和實際測試工作,同時參照《IPCC清單指南》和《IPCC優良作法指南》中推薦的默認值。在方法方面堅持遵循IPCC方法,并根據中國國情加以改進,保證了清單估算結果具有可比性、透明性和一致性。在報告格式方面,盡可能采用《公約》非附件一國家信息通報指南推薦的格式。

    本清單尚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主要因素有:首先,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數據統計基礎比較薄弱,尤其是在與估算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活動水平數據的可獲得性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其次,在能源、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部門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抽樣調查、實地觀察測量等方法來獲取編制清單所需的基礎信息,由于資金、時間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觀測的時間尺度、觀測點和抽樣點的代表性還不夠充分。

    影響中國未來溫室氣體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長與城市化水平提高,經濟發展與消費模式變化,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增長,經濟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林業與生態保護建設。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國未來的基本生活需求與經濟發展將產生更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排放量增長的同時,也在自身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允許的范圍內,努力降低排放增長的速度,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三、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進行氣候變化的影響、脆弱性與適應性評估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領域集中在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四個領域:水資源、農業、陸地生態系統、海岸帶和近海生態系統。應用的影響評估工具模型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的,自主開發的模型不多,評估工作還是初步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初步研究結論如下:

    近百年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20世紀90年代是近百年來最暖時期之一;從地域分布看,中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是西北、東北和華北,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明顯;從季節分布看,中國冬季增溫最明顯。1985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出現了16個全國大范圍的暖冬;中國降水以20世紀50年代最多,以后逐漸減少,特別是華北地區出現了暖干化趨勢。在假定大氣中CO2濃度從1990年起漸進遞增至2100年,并考慮氣溶膠濃度變化的情景下,不同全球氣候模式對中國氣候變化的情景預測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總趨勢是一致的,即中國將持續不斷地變暖,降水也將增加。對于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研究目前還很少,有限的結果表明,在未來氣候變暖大背景下,中國的極端氣候冷害事件呈減少趨勢,而極端高溫事件應是增加的;干旱和洪澇災害將增加。

    對中國主要江河徑流量的觀測結果表明,近40年來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呈下降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華北地區持續偏旱。與此同時,中國洪澇災害也頻繁發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多次發生大洪水。SRESA2B2情景下的影響評估顯示:北方徑流深減少而南方徑流深增加。這將加劇北方的水資源短缺,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20世紀氣候變暖以來,中國山地冰川普遍退縮,西部山區冰川面積減少了21%。在氣候變暖情景下,冰川融化對近期出山徑流的減少將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但對未來的冰川水資源利用有較大的威脅。

    氣候變暖后,由于作物生長加快,生長期普遍縮短,這將影響物質積累和籽粒產量。由于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導致農業生產費用增加。現有的評估表明: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影響以減產趨勢為主。氣候變暖將影響氣候資源的時空分布,相應的種植制度也將發生改變,一熟制地區的面積將減少23.1%,兩熟制地區將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區的中部,而三熟制由當前的13.5%提高到35.9%,其北界也將北移500公里左右,由長江流域移至黃河流域。氣候變暖后,中國主要作物品種的布局也將發生變化。模擬結果表明:在現有的種植制度、種植品種和生產水平不變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間,由于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會使糧食生產潛力降低約10%,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

    氣候變化對中國物候的影響顯著。觀測表明: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下游春季增溫,物候期提前。在CO2濃度倍增情景下,中國的植被帶或氣候帶將向高緯或向西移動,植被帶的范圍、面積、界限將相應變化。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西南、華中和華南等地區的森林影響最大。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初級生產力地理分布格局沒有顯著影響,森林生產力和產量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氣候變化后病蟲害的爆發和范圍的擴大、森林火災的頻繁發生,森林固定生物量卻不一定增加,各樹種適宜面積均減少。在CO2濃度倍增情景下,中國北方牧區的氣候將會變得更加干暖,各干旱地區的草場類型將會向濕潤區推進,即目前的草原界線將會東移;模擬預測表明,全球變暖對中國的凍土、沼澤、荒漠都將產生顯著影響。

    20 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趨勢,近幾年尤為明顯,海平面上升的年平均速率約為1.4-2.6毫米。中國科學家應用中國海平面變化預測模型,計算了到2100年中國沿岸5個區域相對海平面的變化范圍在31-65厘米之間,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海平面繼續上升將加劇中國海岸的侵蝕過程。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中國沿海江河潮水沿河上溯范圍加大,從而影響到河流兩岸淡水供應,并使水質降低。

    已采取的適應措施主要包括:頒布了13部相關法律和條例;建設水利工程,如大江大河防洪堤防建設、南水北調等;調整農業結構和種植制度;抗逆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天然林保護區等。

    擬采取的適應措施主要包括:節水型農業和工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選育抗逆和抗病抗蟲新品種;退耕還牧、退耕還林還草;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控制和制止毀林及各種生態破壞;擴大自然保護區;加強并建立防治森林、草原火災和病蟲害的監測、預測和預警機制;提高江河防洪標準,加強沿海防潮設施建設。

    四、與減緩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措施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根據自身的國情和能力,通過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做到了以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和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速度,支持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保護全球氣候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92年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和措施,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進程。1994年制定和發布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2003年,中國政府進一步制定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了多部有關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法律。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政府開始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進清潔生產、防治工業污染作為中國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及國家計委等部門分別頒布了《關于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綱要》和《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等政策。1990年以來,國家關閉了一大批技術落后、能耗和物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中國政府對節能項目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財政、信貸和稅收等經濟激勵政策,包括對節能技術改造、節能設備購置實行信貸貼息、差別利率、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減征企業所得稅和加速折舊等;對資源綜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風力發電和農村可再生能源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在能源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措施,優化了能源結構,促進了能源部門的技術進步和效率的提高。煤炭投資和價格實現了市場化;石油天然氣工業進行了重組,成立了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油、成品油價格基本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電力行業建立了多元化的電力投資和所有權關系,完成了電力部門的政企分離。從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政府把編制能源發展規劃和節能規劃納入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到2000年,中國政府已編制了“六五”至“十五”節能規劃以及每年的節能計劃,為中國的能源發展和節能工作設定了分階段的具體發展目標、重點項目和主要政策。從1995年到2000年,中國水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8.7%。到2000年,已運行的核電機組210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660萬千瓦;已建成并網風電場26個,風電場裝機容量由1994年的3萬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7.52萬千瓦。19902000年,中國完成小火電機組替代1310萬千瓦。1996年至2000年,關停5萬千瓦及以下的凝汽式小火電機組約為1000萬千瓦。從1995年到2000年,30萬千瓦及以上的火電機組占火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由22.5%提高到34.4%。同期,熱電聯產裝機容量由1653.8萬千瓦提高到2867.6萬千瓦,年均增長11.6%。石油和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生產中的比重,由1994年的19.5%上升到2000年的25.2%。根據國家扶貧目標和農村能源發展目標,國家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措施。截至2000年,中國在1500多個縣開發了農村水電,已建成農村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容量248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800億千瓦時。除了風能和小水電以外,中國還在農村大力推廣省柴節煤灶、沼氣、太陽能、地熱等技術。1994年和200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折合標準煤分別為1026萬噸和3357萬噸。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務院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節能規章,建立了中央、地方和行業、企業三級節能管理體系,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技術政策,開展了全國“節能宣傳周”,建立實施了能效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有效地推動了節能和提高能效工作。從1980年到2000年,中國GDP能源強度年均下降5.32%

    中國歷來重視高耗能行業的節能降耗工作。鋼鐵工業在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間,鋼產量翻了一番,而鋼鐵工業總能耗僅增加34%;同期,化學工業萬元產值能耗年均下降5.15%;建材工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建材產品能源單耗普遍下降。

    20 世紀80年代以來,國務院及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先后發布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和規定,指導和規范了建筑部門的節能工作,如《關于加快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意見的通知》、《建筑節能技術政策》和《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等。發布的建筑節能標準主要有《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建筑外窗空氣滲透性能分級及其檢測方法》、《民用建筑照明設計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旅游旅館建筑熱工與空氣調節節能設計標準》、《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技術規程》和《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從1992年開始,建設部開展了建筑節能試點,至2000年底,中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筑1.8億平方米。在1996-1998年期間“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共推廣高效照明電器產品2.67億只,照明節電量達到172億千瓦時。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和實施了《鐵路節約能源管理暫行細則》、《鐵路節能技術政策》、《交通行業實施節約能源法細則》、《汽車報廢標準》、《鐵路工程設計節能規定》、《汽車、船舶節能產品公布規則》、《汽車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測試方法》等規章制度和標準。中國機動車替代燃料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截至2003年底,“空氣凈化工程——清潔汽車行動”在全國建立了16個清潔汽車重點推廣試點,燃氣汽車保有量達到19.3 萬輛,建成加氣站594座。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普遍實行了草場家庭承包責任制,明確了草原建設與保護的責、權、利,調動了廣大牧民發展牧業生產、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在牧草良種繁育和推廣方面,年牧草種子播種面積達到4萬公頃;飛播牧草150萬公頃,草場植被覆蓋度提高到80%以上;累計建成人工草場、改良草場1600萬公頃,圍欄草場1000萬公頃,累計防治鼠蟲災害9000萬公頃。

    1980年以來,中國先后制定和修訂了《森林法實施條例》、《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條例》、《退耕還林條例》和《城市綠化條例》等;建立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全民義務植樹制度、林價制度、林業基金制度、造林貸款制度、森林認證制度等。自1978年以來,中國先后實施了包括“三北”、長江中上游等重點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十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到2000年,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4666.7萬公頃,封山育林面積3019萬公頃。

    近十年來,中國政府頒布了《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關于印發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意見的通知》、《關于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氣體管理工作的通知》、《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法規、行政條例、政策和標準,為城市垃圾處理和處理過程中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了依據。截至2001年底,中國共有741座垃圾處理場,其中衛生填埋場571座、堆肥廠134座、焚燒廠36座。

    中國政府重視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分別與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利用世界銀行和全球環境基金的資助,實施了“中國終端用能效率”、“中國節能促進”和“加速中國可再生能源商業化”等項目;在林業領域,近10年來,國家林業局在中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執行了國際合作或援助項目共達269個。

    五、氣候系統觀測與研究

    中國已經基本建成了三維立體綜合大氣觀測網。目前擁有基準氣候站143個,基本氣象站530個,一般氣象站1736個。大氣觀測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面觀測站布局東密西疏;隨著城市的發展,氣象觀測站的環境受到了影響;一些重要觀測項目的標定工作還不夠完善;高空探測手段單一;青藏高原高空觀測很少;大氣成分觀測站點少,分布不合理,觀測項目少;觀測儀器與方法、測試分析手段、質量控制等方面基礎薄弱。中國初步建成了由海洋觀測站、志愿觀測船、浮標觀測、海洋調查船、全國海洋驗潮網、岸基測冰雷達、“中國海監”飛機組成的比較完整的海洋監測系統。但現有的海洋觀測站大都建在大陸海岸上,數目偏少,分布也不均勻;觀測設備落后,觀測項目多數是海洋水文氣象,海-氣通量觀測較少。

    陸地觀測系統主要由水文系統、冰凍圈、生態系統、農業氣象、環境保護等觀測站網組成。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各類觀測網沒有形成一個規范、協調的連續觀測網。

    中國的衛星遙感觀測在天氣、氣候災害監測和預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氣候變化監測和研究的角度看,遙感監測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反演的氣候參數少、時間序列短;數據處理不夠規范、序列性差;氣候分析和應用技術能力比較薄弱。

    中國的氣候系統信息建設具有一定基礎,特別是大氣觀測資料具有規范的管理辦法。但目前氣候系統觀測資料的收集、存儲、質量控制、分發等缺乏統一協調和共同標準。

    今后,中國將在廣泛國際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本國和本地區的氣候系統觀測網絡,加大氣候系統資料管理的力度和資料共享的程度,有效地適應氣候變化對本國、本地區的影響。

    在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方面,中國開展了大量工作。在過去的20余年,中國的科學家對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事實及其可能原因、未來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可能情景、氣候變化對中國主要敏感經濟部門和脆弱地區的可能影響,以及全球減緩氣候變化政策、措施對中國的可能影響與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戰略和措施等,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系列成果,為國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政策和履行國際氣候公約活動提供了科技支撐,也為未來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氣候變化研究國際合作方面,中國有關部門與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機構,以及美國、加拿大、英國、挪威、意大利、德國、瑞士等國政府合作,先后開展了多項能力建設項目和合作研究。

    但是,中國的氣候變化科學研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在研究方面的資金投入有限;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氣候變化檢測與模擬系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仍然不夠,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科研成果還不多。今后,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對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開展國家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活動,繼續積極參加IPCC相關活動,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通過加強科學研究,中國將努力為國際社會和國內有關部門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堅實可信的科學信息。

    六、教育、宣傳與公眾意識

    氣候變化的宣傳和教育是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中國加大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在提高公眾氣候變化意識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主要表現在: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涵蓋了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內容;組織了全國性的公眾氣候變化意識問卷調查,范圍涉及高校學生、中學生、機關公務人員、工人、農民、街道、社區居民等;加大了媒體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宣傳力度,如在《中國青年報》開辦“氣候變化”專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氣候變化”專題節目等;建立了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站及其他相關網站,為了解國內外氣候變化領域的最新動態及我國在此領域的相關政策和措施等開辟了信息渠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有關氣候變化的知識講座和報告會;多次舉辦氣候變化科學大會;舉辦了數百個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國內、國際研討會;組織了多期氣候變化與環境論壇;編寫和出版了多種氣候變化方面的出版物和宣傳材料; 利用各種重大環境活動和科普設施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關于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

    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增強了公眾氣候變化方面的意識。但有關公眾氣候變化意識調查的結果表明,目前中國廣大公眾氣候變化方面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宣傳、教育還需要繼續加強。中國將認真履行《公約》在教育、培訓和公眾意識方面的要求,將繼續在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同時,也希望國際社會在氣候變化教育、宣傳與提高公眾意識等方面繼續給予支持。

    七、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需求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技術開發能力不足,面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作為《公約》非附件一締約方,要有效履行《公約》下的承諾,需要發達國家按《公約》的要求,在資金、技術以及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幫助,以提高中國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相關研究水平。

    中國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是一項長期和復雜的技術性工作,不僅需要清單編制人員具有一定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而且也需要保持人員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需要發達國家提供相應的資金與技術支持,開展培訓和國際交流等活動,提高中國編制溫室氣體清單的能力;中國現有的統計指標體系與國際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希望獲得國際社會的技術與資金支持,提高獲取編制溫室氣體清單所需基礎數據的能力,以減少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的不確定性;為科學準確地確定排放因子,在工業鍋爐與工業窯爐、生物質燃料燃燒、稻田、動物、森林生物量土壤碳等排放因子的測試技術與設備方面,有必要給予中國相應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需求主要有: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技術,各種能源技術,交通運輸領域的先進技術,材料與制造業方面的先進技術,以及建筑等其他方面的先進技術。中國在農業、自然生態與林業、水資源、海平面與海岸帶、荒漠化與自然災害等領域對氣候變化比較敏感和脆弱,也需要獲得相關的資金與技術支持。中國在氣候觀測系統的主要技術需求為:大氣與海洋觀測方面的各種先進技術,氣象、海洋、資源衛星技術,以及其他有關方面的技術。

    《馬拉喀什協議》中提出的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需求在中國都普遍存在,當前,中國已經于2003年底啟動了“國家能力需求自評估”項目,該項目將全面評估中國的能力建設需求,將于2004年底完成。

    【字體: 】 【 打印】 【 關閉
    【相關報道】
    網站地圖 | 訪問分析 | 免責聲明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 2013 版權所有 京ICP 備1302092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5806號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无码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中文|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中|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免费无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22|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 无码av中文一二三区|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中文字幕Av一区乱码|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水密桃| 日本爆乳j罩杯无码视频|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完整版|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中文字幕热久久久久久久| 播放亚洲男人永久无码天堂|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在线视频|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无码专区无码片|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 |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免费无码午夜福利片69|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